每个汽车业“怪现状”的背后,都有其必然发生的内在逻辑。不管如何,“怪现状”的出现,至少说明了汽车业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让人们可以憧憬更好的未来。
岁末年初,盘点、总结成了必做的功课之一,毕竟面对新一年的各种未知数,人们总希望能从过去找到对未来的指引。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也没能“免俗”。
然而,当我们越是重新审视过去的2013,就越来越感到这种总结的必要:有些事历尽千难万险开了头,但似乎失望永远大过期望;有些事情看似很热闹,但火爆中总让人感到丝丝寒意;有些事仍在纠结和争论,尽管出路看起来是如此明显;而有些事则办得雷厉风行,尽管几乎没人相信那就是最佳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目睹并正在经历的,2013中国汽车之怪现状。
召回条例、“三包”规定,两大法律法规的先后实施,令2013年当之无愧成为汽车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年”。特别是,汽车“三包”规定正式实施前一个月,汽车厂家纷纷“抢跑”,宣布提前“三包”,更让人感到阵阵暖意,我们甚至不再去想当年“三包”实施的最大阻力来自何方。
然而,让我们换个角度重新审视汽车消费者权益保护,无论是“脚垫门”、“油箱门”、“DSG门”还是“断轴门”,似乎从问题出现到最终解决仍然困难重重,更不要奢望能像某些国家和地区,厂家虚报个油耗都能面临巨额罚款。车展现场条幅依旧,4S店门口砸车继续。媒体曝光、厂商回应、舆论施压、厂家让步……消费者的维权之路,仍然充满着极端手段和原始方式。
“三包”实施3月有余,正式、公开报道的案例并无一例。这种纷纷“抢跑”却无人“撞线”的局面,也许只是说明到达终点的路仍然很长。
年初时很多人低调预计2013年国内汽车销量的声音还未远去,中国汽车已经站上2000万辆的新台阶,再次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身后。
值得欣喜么?也许是的,毕竟巨大的汽车产销量背后,反映了旺盛的市场活力,以及带来的巨大经济拉动。我们的汽车市场,足以吸引卡梅伦为拿到进口车大单前来站台。然而,在车市飘红的数据背后,似乎总少了点什么。
从德系反超日系,到日系强势回归,汽车销量“城头”不断变换的“大王旗”,始终少了中国品牌的身影。面对跨国品牌车型在产品布局上日益明显的“抢逼围”,面对众多同步入华的车型与技术、为中国消费者“私人定制”的全球车型,以及在合资潮中“赶了晚集”,正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的跨国品牌,也许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这种崛起仍然需要过程,也许我们也确实见证着中国品牌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升。但中国品牌还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成为主角?
2013年,限购悄然间成了抢眼的“城市名片”。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限购成了衡量城市发展活力高的一大指标。当然,对每个城市而言,限购都是十分“必要”的,治理污染、缓解拥堵,改善人民出行环境,提高居住幸福感和满意度,随便哪个理由都掷地有声。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Ctrl+C、Ctrl+V”的复制,时间成本低,成绩明显,比起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布局等等繁琐又不能短期见效的工作来,性价比实在太高。
中汽协秘书长董扬(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关于8个存在实施限购可能的城市的预测,已经从天津开始得到印证。在他看来,这一波限购大潮将给车市带来40万辆的销量损失。其实,对于2000万辆的车市而言,损失40万辆,尽管不小,但也算不上灭顶之灾。但这40万辆背后,承载的可能是年轻人奋斗的目标,可能是家庭走进汽车社会的小小梦想,更可能是第一辆车对中国品牌的支持。在被“山寨”式治堵的高歌猛进掩盖的每个微弱声音背后,可能都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
尽管有新能源推广政策的出台,2013年新能源车的发展仍然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看点可言。当然,如果换个思路,这种在长期、巨大投入背后的持续平静,其实便是新能源汽车的最大“看点”。
现阶段的新能源破局是无解的么?似乎是的。电池技术难有突破,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补贴不足以带来价格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的现状也并不奇怪。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关部门坚决不给现阶段更具推广前景的混合动力以政策支持,继续无视低速电动车这个野蛮生长、乱象丛生且亟需规范的领域,这好比一个面对高墙的人主动扔掉梯子,并堵住墙角的洞,然后手足无措。
当然,虽然高墙仍在,钱却似乎没少花。只是这些针对企业科技攻关的费用支持,以及新能源示范工程的车型补贴,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市场也不买账,甚至让一些企业患上了“补贴依赖症”。不过,2015年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目标已经越来越近,2020年乘用车平均油耗5.0L的规划也最多是两代车型的事。不知道新能源会在大限临近之前找到办法,还是找个台阶。
结语:其实,每个汽车业“怪现状”的背后,都有其必然发生的内在逻辑。一些事件令人费解,可能只是因为立场不同带来的视角和认知差异。不管如何,“怪现状”的出现,至少说明了汽车业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让人们可以憧憬更好的未来。2013年过去了,生活继续,对汽车的梦想也同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