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度卡车市场销量高速增长,根据印度媒体报道,2010年印度重卡销量达26.2万辆,同比增长65%。分析者预计,到2013年、2014年,印度重卡销量将突破50万辆。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市场,不禁让人想起中国重卡市场近年发展的历程,二者有十分相似之处。中国企业如能在印度市场需求大规模增长之时积极拓展,占领市场先机,势必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今年4月29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度孟买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约,将建设一座产能为10万辆的卡车工厂,可望于2013年竣工投入使用。对此,有关心福田发展的业内人士说,主机厂的发展,离不开配套体系支撑,福田在印度建厂,对建立完善的配套体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 福田印度建厂了不起
谈到在印度建厂,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部长方瑞认为,印度卡车市场需求量大,潜力也很大。中国重汽南亚及美洲部总代表王瑛波也表示,印度重卡市场这几年发展很快,增长速度已接近中国。国内企业对印度卡车市场充满兴趣,拉开了大举进军印度市场的架势。
但是,通往印度卡车市场之路并非坦途。印度法规的不确定性较大,导致投资、贸易遭遇挫折的政治风险也较大。印度政府这些年越来越重视本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国外汽车产品设置了较高的壁垒。王瑛波认为,在当地建厂是避免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
在印度当地建厂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还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福田能成功签约在印度建厂,在当地市场展开持久战,为中国卡车企业深耕细作印度汽车市场开了个好头。
■ 供应链体系面临挑战
一些关注进军印度卡车市场的人士在对福田钦佩之余,也流露出隐忧,即福田将国内市场成功的经验直接运用到印度,对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尽管印度市场很大,也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但印度的具体国情毕竟与我国不同。
时风汽车集团出口部印度市场负责人田士志曾就中国企业开拓印度市场的问题对记者说:“印度对进口轻卡的技术要求特别是排放标准比较高。在一线城市,印度政府要求必须达到欧Ⅲ排放标准,二三线城市要达到欧Ⅱ排放标准。”
据了解,印度普遍采用的英制标准,对中国卡车企业来说并不熟悉。如果福田不加调整地将国内成功的经验搬到印度,着实让人为其捏一把汗。福田虽然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商用车企业,但销量不等于一切。福田在国内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宝,是企业拥有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通过严控生产成本,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低端轻卡在福田汽车总销量中占有不小比例,可以说,福田是凭借中、低端产品的巨大销量,登上世界商用车销量第一宝座的。那么,仅靠严控成本的生产模式在印度建厂能否再创国内的辉煌?记者采访到的业内专家认为,首先,从配套体系看,印度政府会要求在当地建厂的中国公司采用一定比例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福田将面临重新建立配套体系的局面,而包含印度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在内的新配套体系,很难维持在国内那样的低成本水平。
其次,印度采用的英制技术标准,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如果福田仍保持国内的产品和技术路线,较难突破当地技术门槛。为此,福田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这将给企业降低成本带来不小困难。
再次,福田在印度面临着塔塔这一颇具竞争力的对手。作为本土汽车企业,印度政府会在多方面保护其更好地发展。塔塔卡车走的也是低端路线,如果与塔塔正面交锋,福田能否占有优势?
■ 差异化发展是上策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副秘书长杨爱国说:“各国发展汽车产业的情况不尽相同,从控制成本角度看,我国汽车企业的情况与其他国家企业不同。在中国,主机厂在采购价格、结算时间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可有效控制成本。在国外,某些环节的成本可能控制不了,如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印度某些原材料不一定比国内低)等。如果坚持走低成本路线的话,必须要适应当地产业情况。”
杨爱国表示,在印度建厂,福田首先要了解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概况。印度工会对企业的影响力较大。当地用户的消费习惯与我国用户也不太一样,福田应先摸清基本情况,然后再决定低成本策略能否直接应用到印度市场。我国汽车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大多以低端产品为开路先锋,既然进军印度市场,势必要跟印度本土卡车企业竞争,印度大部分卡车是低端产品。因此,我国汽车企业最好采用与印度同行有明显差别的发展路线。“我认为控制成本只是一种手段,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才是上策。如果直接与印度本土企业正面交锋,我们没有太多优势,因为毕竟是外来企业。真正融入印度当地汽车产业,才能持久发展。”杨爱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