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总理的“王牌计划”——《中国制造2025》对外发布后,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代言的“工业4.0”,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为制造业大国,两者的战略目标一致,时间点也契合,即在2025年前后实现“智能化生产”,确保世界制造大国地位。为此,许多人将《中国制造2025》称之为中国版的工业4.0。
不过,“德国是制造业的强国,中国是制造业的大国;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3.0,而中国尚在工业2.0阶段。”国务院副总理马凯非常明晰地指出了两者的不同。
很显然,中国在制造业“大而不强”的背景下,要完成工业4.0的改革,补课在所难免。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认为:“‘中国制造2025’不是德国工业4.0的翻版。我们不是从3.0到4.0,因为很多2.0、3.0的质量课、基础工艺课要补。”
就在社会各界对标德国制造,讨论中国制造业如何补课“由大变强”时,世界最大的客车企业宇通,已经推出中国自主品牌公商务用车T7,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客车业率先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
已成世界最大制造基地的中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客车就是其中一项,中国客车已占全球客车总产量的30%以上。但大不等于强,在宇通客车掌门人汤玉祥眼中,即使宇通已是中国客车龙头企业,但与德国的奔驰相比,仍是工业2.0和3.0之间的差距。而这一差距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如何满足用户高精细的标准要求。
如何从2.0跨越到4.0,在这一全国自上而下的大讨论中,宇通认为,运用现代技术实现管理能力以及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建立制造公商务接待用车的各项能力。
宇通T7
为了实现这种跨越,使中国客车由大变强,宇通启动了T7项目计划。这一计划从表面上看是以7米公商务接待用车的产品开发立项,但实则背后隐藏了宇通聚合高端客车能力,实现跨越的强大动机。
为一款产品的诞生投资4个多亿,这在中国客车史上似乎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却在T7身上真实地发生了。
专用的生产线,比一般车型要多200倍的工装夹具,以及大量的模具、检具等。其实,这还不是投资的全部,产品开发的费用、技术人员的投入、开发周期的时间等等也是前所未有。如此高昂的代价,人们不得不对T7产生好奇。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有一著名的短板理论,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7米公商务接待用车就被宇通视为那块最短的板。
多年来,中国客车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但高端中巴车一直是客车业的短板。合资品牌在这一领域的一家独大,其实就是这一短板的写照。在以自主品牌为天下的中国客车市场,唯独代表中巴高端形象的公商务接待用车市场,被合资品牌垄断了。这让中国汽车业一直以自主品牌为傲的客车少了些底气。打破垄断,做一款让中国人骄傲的高端中巴,这既是中国客车做强的需要,也是补齐短板,实现跨越的需要。
背负这一使命的T7,以革命性的方式接受了一种全新的以高端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和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