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君
眼下,在汽车工业60周年的反思潮中,业界普遍认为,汽车产业用“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合资首先是要获得利润最大化,绝不是来做奉献的。并开始了一场合资是否还有必要续约的争论。
笔者认为,争论合资是否还应该继续是没有意义的。扪心自问,如果不再续约,抛弃合资,在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下,我们还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实现汽车强国梦。在全球化的当下,过去单打独斗的跨国巨头们都在纷纷建立战略联盟与技术联盟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在技术研发、采购工艺、生产制造、海外市场等领域形成强有力的优势互补,有效应对市场、技术、产品、革新带来全球化的挑战。我们摈弃全球资源,闭门造车是不现实也不明智的。但要实现汽车强国梦,依靠原有的合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一点已形成行业共识。
在原有资本合资模式下,跨国汽车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跨国汽车公司属于规则的制定者,合资企业只位于这条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汽车合资企业仅仅停留在工艺流程提升,其进一步的发展行为受到跨国汽车公司外方母公司的阻碍。此在合资框架下,合资企业进行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的每一个步都走得很艰难。
在近日举行的《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表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增速趋缓,推动中外双方合资合作的可交换价值正在减少,合资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也在酝酿变化,当前我国应当积极推动合资合作的转型,发展合资合作的新形态。
诚然,合资合作原有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转向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合资不再是地方政府的“一号工程”。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由合资模式为主导,向自主与合资均衡发展方向转型,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新的发展阶段,合资合作也应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在“从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舆论推动下,将更加强调和看重合资对自主的促进作用。随着中国汽车企业的实力提升,无论是与跨国公司再续前缘还是新结良缘,都非常有必要创新合作的模式,在新的合资架构中,中方必须提出更多关于“自主”的诉求,不能再屈服于价值链的低端和从属地位。
坚持自主创新,走全球开放合作创新之路,是中国汽车向汽车强国迈进的战略选择。探讨合资的新形态是当前以及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课题,比如,由资本合作向联合开发、战略联盟等方式转变,提升中外合作的深度跟广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业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心态应该更开放、更主动地谋求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化为己有。
无论如何,都必须牢牢记住合资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可以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正如有句话所说,不管走得多远,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