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宇通客车、海格客车等中国本土客车企业凭借校车产品备受媒体关注并频频收获实质订单,北美商用车巨头、校车老大纳威司达难以继续保持淡定。
“校车领域的合作伙伴我们会首选江淮,初期我们将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合作生产校车,条件成熟后再通过合资国产的方式生产校车。”纳威司达中国区总经理陆昕不久前表示。
中国校车市场的持续升温,让此前主力推进其重卡合资项目的纳威司达近期开始调整策略,校车与重卡齐头并进。
4月份的北京车展期间,纳威司达还只是模糊地表示校车领域的合作对象不限于一家,在江淮之外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仅仅一个多月后,纳威司达的口风已经发生转变。陆昕语气肯定地表示,校车领域的合作首选江淮,将尽快以技术引进的方式生产并销售校车。
校车先行
“我们已经决定先以技术许可方式与江淮合作生产校车。目前双方(纳威司达和江淮)组织了共同的团队,正在全力以赴推进有关项目的进展。”陆昕明确表示。
纳威司达是北美最大的商用汽车和柴油发动机生产商以及最大的校车生产厂商。其2011年净收入达139.58亿美元,在全球5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并在财富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202位。其校车产品ICBus在北美校车市场稳居第一,市场份额高达48%。
但在中国市场,纳威司达校车的知名度不仅远不如宇通等本土客车企业,甚至不如北美第二大校车制造商蓝鸟校车。
在这样的背景下,之前声称对中国校车市场保持密切关注但市场销售持谨慎态度的纳威司达感到了压力。
早在2009年,纳威司达就与江淮汽车达成了在重卡与发动机领域的合作意向,2010年9月,双方正式签署了一系列在发动机和卡车产品领域的合资协议。但时至今日,这两个合资项目还并未正式获批。之前由于重卡合资项目审批进展缓慢,纳威司达中国业务的重心都放在推动重卡合资项目上。
随着中国的校车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国务院今年最新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有关校车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准入门槛等相关标准加紧完善,中国的专业校车市场开始正式升温。虽然目前政府补贴、运营监管等实际问题尚未最终解决,不少人士预计中国的专业校车市场未来有可能达到千亿产值的规模,潜力巨大。
4月底的北京车展期间,纳威司达宣布将扩大与江淮汽车的合作范围。双方签署了非约束性意向书,将在商用车领域开展新的合作。将来,纳威司达将借用江淮的渠道在中国设计、开发、制造和分销校车。
在北京车展期间的发布会上,纳威司达全球客车集团总裁约翰·麦肯尼表示,中国市场预计每年的校车需求在3~8万辆之间,远高于美国市场的2万辆,其需求相当可观。
约翰·麦肯尼表示,目前纳威司达中国已经具备进口校车的资质与能力。但他也承认如果以进口车方式进入中国,纳威司达校车的价格会远远高于中国本土校车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因此最终肯定要实现本土化生产。
不过,在北京车展期间,纳威司达对于客车合作伙伴的态度还比较模糊,与江淮签订的协议也只是意向性。约翰·麦肯尼表示,纳威司达目前对于中国市场还处在“了解阶段”,校车领域合作伙伴也不会只限于江淮一家。
但一个多月后陆昕对于校车合作对象与合作方式的明确表态,表明纳威司达已决定加快行动步伐。
而陆昕也表示,相对于重卡合资项目需要严格的政府审批,校车技术引进的合作项目不需要政府审批。“我们希望(校车)国产的时间越快越好。今年就有可能引进我们的校车技术在江淮生产。”
卡车海外互利
根据纳威司达与江淮签署的协议,除了客车领域的合作,江淮的轻型卡车也将借由纳威司达的经销商渠道出口到巴西。纳威司达的巴西工厂将进行江淮汽车轻型卡车的独家制造和组装,产品将搭载双方在中国发动机合资项目生产的迈斯福发动机,并通过纳威司达的分销渠道在巴西(和可能的其他拉美国家)进行独家销售。
这也意味着,纳威司达与江淮的合作由之前重点开拓中国市场进一步升级,双方合作范围升级到全球范围。这也是国内重卡企业近年新一轮合资合作在提升技术与产品之外谋求的另一大重点。
纳威司达方面表示,江淮汽车出口的轻型和中型平头商用卡车将和纳威司达在这些市场上销售的International卡车品牌的中型和重型流线形长头商用卡车形成互补。纳威司达亚太区总裁特洛伊·克拉克表示,“作为双方下一阶段合作的一部分,我们很高兴有机会把江淮的卡车出口到巴西这样的新兴市场。”
江淮汽车副总经理佘才荣表示,“我们这次签约的是12吨的轻卡。对纳威司达来说,这个合作可以进一步完善其产品线;对江淮汽车来说,巴西市场一直就是我们的一个战略重点市场。我们已在乘用车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结合双方的优势,在巴西市场就能进一步发挥。”
江淮人士介绍,从2006年全面布署全球化战略开始,目前江淮汽车已建立了覆盖南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西南亚和东欧10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营销网络,设立上百家海外4S店,并在俄罗斯、伊朗、越南、埃及等国建立了13家海外KD组装工厂。
此外,双方此前签署的发动机与卡车产品领域的合资协议也将在年内有进一步消息。纳威司达亚太区总裁特洛伊·克拉克对记者表示,早先双方就已达成一致——合资合作首先着眼于发动机方面,“我们的发动机合资企业的审批已经正式提交给国家”,今年内有望获批。而此后,整车方面的合作意向也将加速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