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今年8月库存预警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了4.7个百分点。这是库存预警指数连续10个月处在荣枯值之上后首次回落到警戒线以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汽车市场正出现温和回升迹象。
车市真的回暖了?记者调查却发现,身处一线的有形市场及经销商负责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逆境下,汽车企业和经销商都在盼望着市场回暖,于是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被夸大甚至被看作是转折点,就如此次引起话题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
与全球其他国家汽车市场相比,我国车市未来仍存有巨大的潜力,这是汽车企业和经销商都能看到的。但是看的到,未必得的到。因为,我们必须意识到,今年市场的急剧下滑,已经促使汽车行业中的多个领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会在逆境中隐藏,在市场转好后被放大。因此,我们在盼望市场回暖的同时,更要关注市场的变化和转型。
对于汽车经销商来说,它们是最先感受到市场变化的群体,市场的转型对它们的影响也是最快最直接的。因此,身处转型中的市场,经销商要看准方向,抓住时机,才能见得到未来。
至于汽车流通行业将如何转型,笔者不敢多说,只是谈谈自己看到的一些变化。
首先是消费者购买模式的变化。近两年,汽车电商已开始兴起,汽车经销商也在努力打通线上和线下,但到现在还没有哪家传统经销商从本质上实现转型。笔者听说,有汽车企业的老总已经开始在网上尝试购买一些高价值的商品,探索汽车的网络销售。未来,汽车经销商在网销模式中,能否成为其中不可替代的环节,将决定其生存质量。
还有售后服务模式上的转变。目前,已经有一些上门保养的公司分流了传统经销商的业务,他们给客户带来的便利性和服务满意度要强于4S店,未来势必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而随着《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厂家和4S店构建的维修链条也将被打破,经销商在售后服务环节的盈利能力会大幅下滑,这将考验经销商的真功夫。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出行选择更加多元化,在公共交通、出租及私车出行外,车辆共享模式也是很好的出行选择,面对专车、快车、顺风车的逐渐盛行,传统的经销商能否在居民的出行方式上探索出新业务,也是未来的一大看点。
这些仅仅是笔者的一管之见,一定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值得传统汽车经销商去开拓和挖掘。因此,我们可以说,未来决定汽车经销商生存能力的不是市场有多热,而是经销商在汽车出厂后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