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校车市场并没有迎来预言中的"爆发",相反有些冷淡,这一表现,不仅让校车制造企业有些失望,也让诸多原本计划运营校车的企业望而却步。为何原本该"活生生"的市场时而会陷入"死气沉沉"呢?难道中国校车市场离不开惨痛悲剧的"推动"吗?又为何不少地区的校车运营频频陷入冰点?校车市场"忽冷忽热"的根源到底在哪儿?
分析人士指出,其实深入分析校车市场的幕后,毫无疑问是校车作为赢利工具还不成熟、政府补贴又不够、各部门执法不严造成的。
随后,针对各地校车运营情况也做了调查,结果同样不太乐观,究其原因,经济账难算。也可以说,这是校车运营困难的"痼疾"。
正规校车与整天运营的公交车、客运车辆、旅游车辆不同,只在上下学时间开动,其他时间只能闲置。司机工资、维修保养费用通常入不敷出,不小的费用常"分摊"到学校、家长头上。使得校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长年难以普及。
校车究竟有多费钱?再此,我们不妨算笔账,以一个省为单位,一般一个省需要1万多辆校车。按每辆车20万元计算,购买费用将达到20亿元。此外,每辆校车每年的运营成本约为8到10万元。这样算来,每年全省校车的运营成本将达到8亿元之多。
相信如此多的费用,对于经济发达的省份也不是小数目。那么,私有企业独立运营校车是否游刃有余呢?某校车运营公司的董事长向透漏:"同样是困难重重。当前,我国校车运营不能效仿美国,因为在美国,客运公司的运营经费70%以上由政府补助,这样一来美国学生就可以免费乘坐校车。而根据目前中国的国情来说,学生免费乘坐校车还不太可行,尽管部分地区政府出钱让学生坐上了免费校车,但是要让中国所有的学生乘坐校车都让政府买单,还不太现实。因此,在条件还不成熟的前提下,我国校车的运营模式需要公益性与市场结合起来,否则校车市场将会继续萎缩。"
曾经有人悲观地预言,甘肃校车事故之后的全国校车安全大排查,会像以往的所有整治一样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虚无境地。不少人对此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认为涉及祖国未来的事情,所有人都不敢轻视。然而事实证明,悲剧一再发生,一次次"大排查"的承诺落空,拷问着执行者的良心。